今天下班,路過西林寺街,一個半卷著褲腳的阿孃用濃厚的建水方言吆喝著“賣guai棗...賣guai棗,三元一把,三元一把...賣guai棗...”
怪棗?我心想著,阿孃在賣奇怪的一種棗?我上前一看,哦,原來是雞爪果,才知道建水或者大部分地方都叫拐棗。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一棵拐棗樹。
我真正接觸拐棗,是很小的時候。從我家去舅舅家的半路,斜坡上有一棵野生的細高拐棗樹,媽媽帶我去外婆家,只要走到拐棗樹下,都要跟我講在媽媽年少時,會邀約著三三兩兩朋友,拿著竹竿去敲打。媽媽說:其實,那個時候也沒品嘗出拐棗到底有多么美味,只是因為家里窮,平時沒有任何糖果可以享用,而且十里村內(nèi),就只有那么一顆拐棗樹,因此每次只要能吃到些許,都會覺得甘甜十足。以至于我總等著什么時候會結(jié)拐棗呢?總跟媽媽索要拐棗?
忘記是哪一年,我真的實現(xiàn)了拿著竹竿去敲打拐棗,吃了整整一個下午,只不過是爸爸帶我去的。
很久以前的故事,依然清晰。大概在三年前,那顆拐棗樹毀于塌方,以至于再也沒有機會品嘗到小時候的味道,以前的路也變了,很多事情就被儲藏了。
現(xiàn)在,當了一個中醫(yī),三句不離本行。
看到拐棗,自然想著拐棗會不會有藥用價值,能不能治病救人。
細查發(fā)現(xiàn),原來,我們吃的拐棗其實并非它的果實,而是它肥厚的果柄。真正的果實是球形的,大如豌豆,堅硬而干燥的種子,是中藥枳椇子。拐棗在書上一般稱作“枳椇”,為鼠李科枳椇屬落葉植物,和棗、酸棗是一家。有很多別稱,如江枳椇、雞爪連、金鉤梨、拐棗兒、臭杞子、雞爪子、龍爪、彎撈撈、蜜爪爪等。因為果實形態(tài)似萬字符“卍”,有些地方也叫萬壽果。在我印象里它叫雞爪果,不知何曾聽說。
枳椇藥物始載于《唐本草》,稱:“其樹徑尺,木名白石,葉如桑、柘,其子作房似珊瑚,核在其端,人皆食之”。
還有些記載臨床治驗的如《本草衍義補遺》中記有:“一男子年三十余,因飲酒發(fā)熱,又兼房勞虛乏。乃服補氣血之藥,加葛根以解酒毒。微汗出,人反懈怠,熱如故。此乃氣血虛,不禁葛根之散也。必須雞距子解其毒,遂煎藥中加而服之,乃愈”。 《本草綱目》中也記有:“枳椇,《本草》只言木能敗酒,而丹溪朱氏治酒病往往用其實,其功當亦同也。
現(xiàn)在認為枳椇子性性平,味甘;入心經(jīng)、脾經(jīng)。功用為止渴除煩,消濕熱,解酒毒。可以用于中酒毒、煩渴嘔逆、二便不利。 簡單點講就是可以用于解酒、糖尿病、便秘等一些問題,但是因為它是甘偏于寒,所以《得配本草》上說“脾胃虛寒者禁用。”
總的來講,不管是拐棗還是枳椇子,都是一味良藥,拐棗可以泡酒,民間常用拐棗酒泡藥或直接用于醫(yī)治風濕麻木和跌打損傷等癥,枳椇子更是可以通過辯證而用。
地址:建水縣金銀路與翠屏路交叉路口 聯(lián)系電話:0873—7654700
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中醫(yī)醫(yī)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