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建水書院介紹
建水的文化氣質和資源稟賦成就了建水人遠大的目光,寬廣的襟懷,他們善于取精用宏,博采眾長,又篤定,莊敬守正,和而不流;它賡續(xù)著中原文化、特別是儒家文化的血緣基因,久演不衰、大受擁躉青睞。這種自信與堅守,體現在古往今來眾多賢達之士的卓越見識和治學實踐中,建水自古歷史上文風盛行,元代初期創(chuàng)建文廟廟學,明朝以后又相繼建學政考棚、州學、書院、府學等,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、煥文、崇文、景賢、慈云五個書院,成為滇南最高學府。
崇正書院位于縣城書院街,前身為崇文書院,始建于明嘉靖二年,清道光十七年遷今址(建水臨安鎮(zhèn)書院街)。書院坐北朝南,共3進院落,縱深162米,寬70米,占地面積1.1萬平方米,規(guī)?;趾辏季謬乐?。進門左為監(jiān)院公館,右為鄉(xiāng)紳公社,再進為講堂;東西有學舍30環(huán)之;又進為藏書樓,底層為禮堂;左院耳樓為院長下榻之所,右院耳樓為管事辦公處;三進的后殿;被大片空地、水池、樹木、竹林等環(huán)繞。整個建筑形制規(guī)整,樸素大方,莊重典雅,至今仍保留舊時書院的格局。書院保存之好,令人稱道。這里沉浸在一片書卷氣之中。到了這里,仿佛回到了求學時代。頓時感覺年輕了許多。
崇文書院,原為崇正書院。是建水創(chuàng)建最早的書院。原址在西門外(今建水縣建民中學內)現存“春風亭”“魁星閣”供游人景仰。明嘉靖二年(1523)憲副王忠建。六年毀,僅存大魁閣、五賢祠。萬歷八年(1580)巡按劉維改作表忠祠。十五年又毀于兵火。清康熙三十九年(1700)舉人蕭大成請于知府董弘毅、同知鄭功勛,會同郡紳捐款重修。文教聿撰有碑記。乾隆二十二年(1757)知府方桂增建并改名“崇文”。咸豐間戰(zhàn)火不斷,傾圮過半,教學遂停。光緒四年(1878)知府孫逢源同鄉(xiāng)紳高永和等倡捐重修講堂及兩廂書舍,恢復教學。三十年廢。1938年辦縣立師范,1939年改為私立建民中學。1950年改為建水第五小學。今為建民中學和建水職業(yè)中學。
煥文書院,位于縣城東門石橋外,清康熙五十五年(1716年)知州陳肇奎建。定年束修銀19兩,谷4石。后歷任知州捐俸延師聚生童訓課。1917年改為縣立中學。今為建水第二小學,依然秉承書院古時風尚,致力于國家建設人才培養(yǎng),學院遺跡猶存,校園學風依然,走進它,你便能感受古時書院的歷史時空。
景賢書院,創(chuàng)建的百年歷史,是建水教化風俗興盛、邊地人才輩出的文明史。史料記載,明清時期景賢書院培養(yǎng)出大批進士和舉人。據統(tǒng)計明清時期出現文武進士110名、文武舉人1273名。景賢書院作為文廟景區(qū)重要的觀光旅游景點,經歷數百年風雨滄桑,書院變的是它與歷史同步的足跡;不變的是它“圣賢書育人,不為米折腰”的人文精神,以及它寧靜悠遠、古樸清幽的景觀奉獻。
慈云書院,位于曲江鎮(zhèn),居慈云山中軸,靠北朝南,依山傍水,風和日麗。作為一個鄉(xiāng)村學府,這里桑梓學童云集、文人學士聚首、地方官紳朝圣,晨鐘暮鼓,裊裊香煙,瑯瑯書聲,實為當地民眾及騷人墨客垂暮的靈山圣地,故《重修曲江書院》有:“家弘戶頌、徹夜書聲、游人迷返”的記載。如今慈云書院的開化教育功能,已經為頗具現代教育氣息的建水縣第三中學所取代,但慈云書院作為曲江地區(qū)教育發(fā)展歷史的見證,依然被完好無損地保護著。